2017/7/20 10:08:00 作者:晓雨
这次我要先说一个实验,关于人际关系中的交互理论,如何引起他人对你的喜欢。
社会心理学中,有一个叫“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”,人们最喜欢对自己的喜欢、赞扬、褒奖不断增加的人,最不喜欢对自己的评价渐渐减少的人。
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做了一个实验,他请了8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,将他们分成四组,其中一位被试是研究者的助手,他做这80个人的临时负责人。在休息的时候,这位负责人会到研究者的办公室去汇报他对这四组人的印象。虽然他们评价别人的声音很小,但是实验室故意设计成被试们能听到负责人对他们自己的评价。
负责人是这样汇报的:
第一组为夸赞组,被试者始终得到好的评价,负责人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很好,说他对他们的喜爱。
第二组为贬低组,负责人始终对他们持有否定态度。
第三组为先贬后夸组,前四次一直说被试有差劲,后三次一直夸被试有多好。
第四组为先夸后贬组,前四次一直说被试有多好,后三次一直贬低被试有多差劲。
当四组被试都听完负责人对自己的评价后,研究者让他们给负责人打分,从0到10,最喜欢是10分。结果发现喜欢程度平均分为,第一组打出6.42,第二组打出2.52,第三组打出7.67,第四组打出0.87分。结果说明人们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评价越来越高的人,而不喜欢那些越来越讨厌自己的人。
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不愿意欠别人的,我收到了你的“喜爱”,我也要回报以“喜爱”。同时,我想让他人喜欢我,至少我要先喜欢这个人,我不能寄希望于我很讨厌他,同时,他很喜欢我。
在这里我指的喜欢是表现出来的和没有表现出来的,并不是说我很讨厌他,只要我不表现出来,他就不知道,依然会喜欢我。所以“你喜欢我”,就成了你对于我的付出,而“我对于你的回报”就是我也喜欢你。
在暗恋过程中,比如女孩暗恋一个男孩,为了引起他的注意,想尽各种办法来找他说话,跟他聊天,但是发现男孩并不为其所动,女孩付出的感情没有得到“等价的回应”,这时女孩的心中的感觉是绝望,这种绝望可能会转为对男孩的愤怒,潜意识语言是:“我费了这么大劲来吸引你的注意,你怎么可以不关注我”?
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,人就会有空缺的感觉。那些追求他人的人,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,不行就见好就收。这样才能避免各类谈恋爱不成伤人事件。
在谈恋爱过程中,有时其中付出多的一方会因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,你可能觉得莫名其妙,但是他的潜台词是:“我对你这么好,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”。这时对方也很委屈,不是我想要你对我这么好的,是你这样对我,然后非要让我以相同的方式对你,可是我做不到。
这么看来,有时候在爱情中,“有所保留”才是正道,我们要思考,我们对一个人好,那是别人的需要还是我们自己的需要?TA真的需要你对TA那么“好”吗?
纯情的小说中说,一个女孩离开一个男孩的理由是“他太爱我”,我来翻译一下这句话,就是“这种爱我承担不了,无法回馈”。成熟的人避免对他人和自己说,我做这件事是“为了你”,这样不但会给别人压力,反而会让自己对他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取,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我自己,是我想做,我要做的,只有这样,我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,同时解放自己和他人。
在亲子关系过程中,近来很流行的一句话叫“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”。
学生的考试焦虑是怎么来的,有一些是承接了父母的期待。我在上大学之前,每次考试之前家里都要给我做四菜一汤,我每次都会很愧疚,跟他们说,你们做这么好的菜,我也未必能考出很好的成绩,他们自然会说,没关系。
但是当他们付出这些情感的时候,他们一定会期待我可以考好,这种期待会给我造成很大的压力。这种压力会让人感觉到“恩重如山”,无以回报。所以在海灵格写的《谁在我家》中也提到,很多关系,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留存,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在感情上回报不了你的付出。
说了这么多,总结成一句话,那些好心,那些热情、那些心心念念的“我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”,付出的同时考虑一下是不是别人能够承担的?会不会给人造成困扰?是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付出成功地“道德绑架”了其他人?是不是站在其他人的立场给别人爱?
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欠别人的,都希望可以还得起这份感情。